码头简介
遇龙桥:遇龙桥又名回龙桥,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至今已有超过600年的历史,是阳朔县境内规模最大的古石拱桥,也是阳朔县重要的文物古迹之一。遇龙桥为虹式单拱,桥长36米,宽4.2米,高9米,其古朴的造型与周围的山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2000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核定并公布遇龙桥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关于遇龙桥,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遇龙河本叫作安乐水,河上没有一座桥。明代永乐年间,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走到河边时,恰逢洪水兴风作浪,无法过河。书生看到滚滚洪水心想:难道十年寒窗就要付之东流了吗?着急得哭了起来,哭声惊动了东海龙王的女儿小龙女,这时,小龙女摇身一变,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姐姐,听闻书生的事,现出龙身化作拱桥助书生过河。而后,书生考取了状元,为感“龙”恩,请来工匠建造了一座石拱桥,命名为“遇龙桥”,安乐水也因此更名为遇龙河。
抗战胜利纪念碑:遇龙桥抗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遇龙村旁的遇龙桥桥面上。这座纪念碑的设立,是为了纪念1944年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与日寇激战数十天并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1944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阳朔,并试图通过遇龙桥进犯县政府退守的金宝乡。遇龙村村民没有屈服,他们全部上了附近的朱家寨(亦称天作寨),并组成自卫队凭险据守。期间的抗日战斗异常激烈,日军在遇龙桥上架设钢炮,往山上放炮,掩护步兵攻山。村人在山头滚石、放木、打枪,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最终,日军在与村民对峙9个月、攻寨20余次后,死伤100余人,却一无所获,被迫撤退。1945年10月,为了纪念这一胜利,当地村民在遇龙桥面上立起了“抗战胜利碑”。这座纪念碑,不仅是控诉日军侵华的强有力证据,也是地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朱家寨:亦称天作寨。阳朔县白沙镇遇龙村委的遇龙河畔,周围环绕着大小山峰36座,其主峰金钱山相对高度约500余米,与相连的5座奇峰形成一莲花状,朱家寨便筑在这“莲花”之中。朱家寨建于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寨内建筑多为巨石垒砌而成,寨墙厚约3米、高约4米,寨门设计巧妙,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隘。这些古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代人的智慧与勇气,也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朱家寨内有许多历史遗存,如东门内拱劵石上的石刻、糙米岩口的石墙拱门等,这些遗存记录了朱家寨的修建历程和历史变迁。朱家寨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传说,如朱家六莲堂捐资筑寨的故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与朱家寨的斗争等,这些传说不仅丰富了朱家寨的文化内涵,也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有趣途径。朱家寨还是观赏日出的绝佳之地,可以早起登山,在山顶静静等待日出的到来,感受那一刻的宁静与壮美。
遇龙堡:遇龙堡村于1350年建村,原名遇龙村,因村东南向有著名景点“石龙头”而得名。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阳朔县于此地设塘堡,遂改今名。由于村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逐渐向北和东扩建,于清乾隆年间建成文举人、武举人和孙中山驻跸处的宅地,由此形成遇龙堡村村民聚居地。遇龙堡建筑布局灵活多变,全村古民居以清水砖硬山封火墙为基本模式,局部配合码头墙,使整个村落既统一又富于韵律变化。青砖灰瓦、人字屋顶、外围墙普遍高出主建筑的檐口,给人以气势威严的感受。代表建筑有朱家大院、何家大院、文武举人宅邸、孙中山驻跸处。遇龙堡村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文武举人宅邸:遇龙堡村有保存完好的文、武举人的宅邸。武举人的宅第与众不同,他的宅邸门前有一宽敞的大平台,专门用来习武授徒。平台上还能见到他们当年练功习武用的锁石、石钟等遗物。武举人的宅第为两进四开间,中间为一小院,小院西边为厢房,东边为两层木结构回廊,回廊上部为绣楼,下部为架空层,便于交通往来。建造的年代据考证为清乾隆年间,建筑工艺考究、开间布局大气合宜、门窗雕刻精致细腻。文举人的宅邸则为三进五开间建筑,它建筑面积广,平面布局丰富多变,门窗雕饰精美绝伦,整个建筑群前呼后拥、层出不穷,就连外墙的洞窗,入口处的门楼都是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的,无一不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孙中山驻跸处:孙中山驻跸处的这组民宅位于村西南隅的遇龙山下,该建筑为两进三开间,前院高墙围护,后有遇龙山作屏障,高门深院,偏居一隅。1921年11月底,孙中山北伐途中经过阳朔,百忙之中拨冗前往该村附近考察农业资源。当他看到这一带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治安稳定时,连连对随行人员说:“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是富国强民之举。”考察完农业生产后,他还饶有兴趣地游览了阳朔境内最大的石拱桥——明代遇龙桥。游览完遇龙桥后,由于天色已晚,欲回阳朔已不可能,孙中山先生一行数十人便借宿在遇龙堡村,而中山先生则落宿在村尾这间不太引人注目的民宅中。据后人推测,当年孙中山先生来此考察,是为北伐的退路作准备的,他担心万一北伐不成功,便可以到桂林建立大本营,依靠桂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优越的物质条件,为将来东山再起创造条件。
孙中山驻跸处四周均有古民居,经过一条20余米的小巷尽头方能到达该处的门楼前。门楼朝西,主建筑为两进三开间两院落,建筑坐南朝北,与村中其他古民居朝向一致。门窗雕刻精致,是村中建筑工艺最考究的一家,从建筑工艺和建筑格局来看,建造的年代应为清代晚期的光绪年间,虽历经1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建筑整体布局严谨,左右对称,前低后高,错落有致,坐南朝北,为两进三开间式院落。其门楼为硬山马头墙建筑,门楼朝东,主体建筑首进中堂门为雕花屏门,便于通风采光。
竹筏漂流节(巨龙巡游):竹筏漂流节(巨龙巡游)是遇龙村委和遇龙河沿线村民最期待的活动。2014年七月初七,遇龙村委数千村民自发举办了阳朔县第一届遇龙河竹筏漂流节,巨龙竹筏(龙头重达300斤、高5米、龙身由77张象征着七夕的竹筏连接,全长近800米)在遇龙河上巡游,水上集体婚礼、竹筏竞速、水上彩调、中式婚礼等活动吸引了数万名中外游客。“巨龙巡游”也荣获市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殊荣。至今仍在举办。
地理位置
Copyright ? 2023 遇龙河 版权所有 - 桂ICP备17009310号 技术支持:吉源科技